科技奖励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1. 重大科技奖励


 清华大学辐射成像创新团队—2013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清华大学辐射成像创新团队始创于1995年,一直面向国家安全重大需求,解决其中的辐射成像科学与技术问题,取得了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大型装备缺陷辐射检测技术等多项标志性成果,为国家打私、反恐及装备检测等提供了高科技手段。形成的产品出口到130多个国家,主导编制了国际标准,成为“中国创造”的典型。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及多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团队倡导集体创新,坚持学术探索与转化应用密切结合,鼓励创造实实在在的效益,成功实践了“带土移植、回报苗圃”等创新的体制机制,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范例,既培育了国际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又支撑了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还为国家重点单位培养了大批人才。


◆ 典型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2013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与我系联合承担的“典型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针对火灾、建筑倒塌和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三类典型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预测预警、动态响应和现场处置三个关键环节展开研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专著、教材17部,发表论文58篇。项目研究成果先后在北京、山东、广东等16个省29个城市进行了推广应用,转化为《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行动要则》等3部消防行业标准,建立应用示范基地6个,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典型灾害事故救援基础理论研究的 深入开展,推动了应急救援领域的技术进步,增强了公安消防部队的核心战斗力,提升了我国应对典型灾害事故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 大型装备缺陷辐射检测技术—2010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利用高能辐射成像方法,发明了新型检测技术,解决了在大型物体中检测微小缺陷的核心问题,是当前我国大型装备研制、生产中最有效的缺陷检测手段,在一批重点型号装备的研制生产、重要实验和延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获授权发明专利 15项,软件著作权 1项,技术成果已实现批量化生产,相关技术还扩展到不同能量段的多个产品系列,广泛应用到航天、航空、兵器、铁路等单位。本项目的成功,满足了我国国防建设的急需,对提高大型装备的可靠性、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 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2010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提出了“应急三角形”的理论模型,研发了事件链、预案链综合预测预警和决策支持技术,构建了国务院应急平台数据库和应急软件系统,创建了“应急一张图”多方实时协同会商技术,研制出成套化现场应急监测预警与指挥装备,在技术上首次实现了我国应急平台体系的大系统集成创新。研发了8个系列应急装备和  191个核心软件系统,编制技术标准规范 8项,发表论文 110篇,代表我国全面参与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23公共安全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务院、省市和部门,提高了应急信息汇总和决策支持的效率和水平,提升了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应对中效果突出,社会效益显著。


◆ 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系列的研制及产业化—2003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集装箱检查系统是应用辐射成像原理开发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海关的货物查验,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效的集装箱查验手段。该项目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出了以加速器为辐射源的车载移动式和组合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并成功实现工程化及产业化。目前,超过400套集装箱系统系列产品在我国主要口岸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装备运行,查获多起大案要案,得到了国内外用户的高度评价,树立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成套设备进入国际市场的典范,实现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系统的装备极大地提高了海关查验效率,有效地打击了走私犯罪、遏制了国际恐怖活动,对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 CT系统和用于CT系统的探测装置—2019年荣获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一等奖


  2019年2月27日,北京市第五届发明专利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清华大学与同方威视共同申请的专利“CT系统和用于CT系统的探测装置”获本届发明专利奖一等奖。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贺化、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杨东起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高级副总裁陈伟代表同方威视领奖。本获奖专利“CT系统和用于CT系统的探测装置”首创高低能排间距的差别化设计,实现了高低能排向异性的双能探测器结构和基于该结构的高速双能CT检查系统。基于本专利技术,同方威视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基于新型探测器结构的双能安检CT成像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X射线双能CT安检成像系统,并成功研制出多款应用于民航、海关以及检验检疫等领域的CT安检成像系统。北京市发明专利奖是北京市政府设立的重要奖项,设置该奖项的目的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创新主体的创新成果及时取得专利权,提高发明专利质量。第五届北京市发明专利奖共评选出获奖项目3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0项。




2. 专项奖励


清华大学与同方威视共同申请的波导喇叭阵列专利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7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授奖决定,30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荣获中国专利金奖,10项外观设计专利荣获中国外观设计金奖。清华大学与同方威视共同申请的专利“波导喇叭阵列及其方法和天线系统”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此届评奖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共收到来自国务院有关部门知识产权工作管理机构、地方知识产权局、有关全国性行业协会,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推荐上来的项目2400余项,数量为历年之最。


经中国专利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社会公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决定授予“含有银杏内酯的制剂及其制备工艺”等30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中国专利金奖,“轨道车辆车头(2014-3)”等10项外观设计专利中国外观设计金奖;国家知识产权局决定授予“用于乙烯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等58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中国专利银奖,“眼部按摩器(iSee4)”等15项外观设计专利中国外观设计银奖;国家知识产权局决定授予“一种由偶联法制备的含共轭二烯烃的苯乙烯类嵌段聚合物的选择氢化方法”等696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中国专利优秀奖,“耳机(一)”等60项外观设计专利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


此外,根据推荐项目获奖情况,决定授予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等8家单位中国专利奖最佳组织奖,天津市知识产权局等20家单位中国专利奖优秀组织奖,孙永福等12位院士中国专利奖最佳推荐奖。

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含获奖名单):http://www.cnipa.gov.cn/gztz/1150175.htm



◆ 物质识别方法和设备—2014年荣获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一等奖


       
我系与同方威视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拥有的发明专利“物质识别方法和设备”获北京市第三届发明专利奖一等奖。该专利“物质识别方法和设备”提出了应用于高能X射线双能成像的物质识别方法,实现了MeV级双能大型货物检查系统应用的关键突破,有效地提升了辐射成像检测的技术水平,为打击恐怖犯罪活动、保障国家公共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项目凭借开拓性的技术创新、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荣获一等奖,充分体现了我系和公司技术创新的实力与水平,展示了发明人持续不懈进行技术创新的智慧成果。


    北京市发明专利奖是北京市政府设立的重要奖项,目的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创新主体的创新成果及时取得专利权,提高发明专利质量。本次是第三届发明专利奖,共评出1个特等奖、5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和20个三等奖。


◆ 产生具有不同能量的X射线的设备、方法及材料识别系统—2012年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


     
 我系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拥有的发明专利“产生具有不同能量的X射线的设备、方法及材料识别系统”荣获第十四届中国专利奖金奖。“产生具有不同能量的X射线的设备、方法及材料识别系统”属双能加速项目,是我系和公司的核心专利。本项目凭借开拓性的技术创新、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荣获专利金奖,充分体现了我系和公司技术创新的实力与水平,展示了发明人持续不懈进行技术创新的智慧成果,对未来在安检产品领域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专利奖是我国政府在专利领域设立的专项奖,专利金奖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奖,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本届大会共评选出中国专利金奖20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26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44项。


◆ 一种自动消防炮及其控制方法—2010年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本发明的自动消防炮及其控制方法,由炮体和控制系统组成,其特征是控制系统由供水装置、火焰图像定位器、解码器以及计算机组成;采用计算机控制炮体的动作,通过设定的程序接受火灾报警信号,通过角度电位器和火焰图像定位器来获取炮体位置和火焰图像信息,及时调整炮体位置和喷头的角度,将炮体喷头对准火焰面前锋后,自动打开水泵和电动阀,对着火点实施喷水灭火直至火焰熄灭、该路报警信号消除为止。本发明的自动消防炮能够与消防报警系统联动,在设定监控的空间范围内由计算机自动控制消防炮进行火焰识别、火焰空间定位和自动开阀喷水、扑灭火焰,特别适合于高大空间和无人值守场合的火灾安全监控与扑救,可提高早期火灾扑救的自动化水平。

  

◆ 一种用射线对液态物品进行安全检查的方法及设备—2009年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


       一种用射线对液态物品进行安全检查的方法及设备,其涉及辐射检查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包括:获取环境初始信息;发出射线束以透射所述液态物品;接收透射过所述液态物品的射线束,以形成多角度投影数据;基于所述环境初始信息和所述液态物品的均匀性,通过对所述多角度投影数据进行求逆运算,来计算得到被检液态物品的射线吸收系数;以及将所述射线吸收系数与预设数据进行比对,得到被检液态物品的相关信息。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不受液态物品外包装的影响、抗干扰性强,检查的准确性高、使用安全可靠、造价低、尺寸小的特点。


◆ 一种车载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2009年荣获北京市发明专利奖特等奖


       2009年4月23日,“首届北京市发明专利奖励大会暨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我系与威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明的专利“一种车载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获2008年北京市发明专利奖特等奖,是本届唯一一项特等奖。我系副系主任王忠、威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伟及我系和公司的相关人员参加了颁奖大会。一种车载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属于辐射成像技术领域。它包括辐射源、扫描车、控制车及两辆车的远程控制装置。扫描车上安装可以相对运动的回转平台,回转平台上安装以四连杆机构铰接组成的平行四边形支架及与支架连接的带探测器的水平悬臂和垂直悬臂。其特点是,扫描车所用通用底盘的前部配置发电机及工作室。通用底盘的后部为回转平台,回转平台尾部下方安装辐射源正对水平悬臂和垂直悬臂。辐射源放出的X射线所形成的扇面低位穿过被检集装箱并位于通用底盘的尾部之后。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使用机动灵活、检查范围和检查能力大、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在正常情况双车使用,紧急情况单车使用。 

  

◆ 一种车载机动式射线照相检测系统—2008年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一种车载机动式射线照相检测系统,属于射线检测技术领域。它包括检测车和控制车。其结构特点是,检测车的托架上安装伸缩装置可使由固定架和框架组成的移动架作水平运动,在固定架与框架之间安装升降装置可使框架作上下运动,框架中安装由上支架和下支架组成的支架,框架与上支架之间安装旋转装置可使支架整体作旋转运动,下支架上安装加速器并设俯仰装置。诸多装置使本实用新型的加速器检测工件时实现不同的姿态与位置。控制车上设有电源设备、控制设备和胶片处理设备。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功能齐全、使用方便、检测范围检测能力大、适应性好的特点。适用于大型工件特别是不可移动设备及建筑物的现场检测。


◆ 一种可组合移动的集装箱检测系统—2003年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组合移动的集装箱检测系统,它包括活动屏蔽间、自动扫描车和远程控制装置。其特点是,活动屏蔽间可拆卸拼装,自动扫描车上装有带探测器的水平臂和垂直臂组成的门框架、辐射源及可双向行走的拖车架。检测时,由控制装置远程控制使自动扫描车门框架跨过被检集装箱。检测结果在控制装置中显示。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设计合理、安装拆卸容易、使用方便、投资成本低、并可对被测集装箱进行异地移动随机检测。


◆ 自扫描式大型物体辐射监测系统—2001年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2009年9月,经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推荐,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评审委员会评审,我系公共安全研究所研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荣获第四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该平台是基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教育部985公共安全重大平台项目,服务于各级政府、企业和基层的公共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对的综合平台,其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对迅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科学的和可行的技术支持,对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推动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和扩大我国应急相关技术的国际影响意义重大。本发明涉及一种自扫描式大型物体辐射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辐射源、准直塔、探测塔、轨道和扫描龙门。辐射源置于轨道上作往复运动,准直塔和探测塔置于另一组轨道上,并与辐射源一起,由伺服电机带动作同步运动。被测大型物体置于准直塔轨道和探测塔轨道之间,来自辐射源的射线通过准直塔,透射集装箱后进入探测塔的阵列探测器,探测器吸收射线而输出电荷,变换成数码后传输到图象工作站。本系统占地小、成本低、处于室内,易维护。


◆ 同方威视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


     
 "同方威视"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是清华大学多年研究取得的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项工作于1995年底完成科技攻关,并于1996年6月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从97年开始,由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化运作方式,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为技术依托,开始实施这项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清华大学领导对这项工作极为关心,给予了特殊领导和支持。成果转化期间,清华大学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先后被评为国家教育部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步奖"、获得了国家五大部委联合颁发 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列入国家经贸委"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等。


       "同方威视"集装箱检查系统是专门用于海关检查货运集装箱的高新科技产品。第一套系统于2010年9月22日在天津东港完成现场安装和联机调试,获得了实际集装箱图象。"同方威视"集装箱检查系统在技术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系统采用9MeV加速器,具有穿透力强、图象清晰的特点;图象获取方法采用了最先进的同步方式;采用了三车循环传送系统,扫描速度快,通过率高,每小时能够检查30辆40英尺集装箱货车,满足海关人员快速查验货运集装箱的要求;专门设计的滑动CAN总线大大提高了系统控制抗干扰能力;图象处理软件功能强大,系统操作界面友好,方便海关人员使用;采用了周密的辐射防护及安全措施,根据北京市放射防护研究所、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的测定,"同方威视"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工作人员及公众每年所接受的辐射剂量都远远小于国际及国内标准所规定的剂量限值,工作人员及公众实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都在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剂量限制的0.5%以下,整个建筑物外侧表面的辐射剂量全部达到天然本底辐射水平,完全能够确保工作人员和公众及环境安全;试运行结果表明,整个系统性能稳定,运行可靠,海关使用人员对该系统非常满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试运行期间共查验集装箱车620次,查验折合1103箱20英尺标准集装箱。有嫌疑集装箱84箱,其中一些经海关人员复检已确定为夹带非法物品,此结果大大增强了天津海关使用高新技术武器打击走私的信心。


◆ 液体安全检查系统


     
液体安全检查系统是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新一代液体安检设备。能够在不打开液体包装的条件下,自动识别易燃、易爆、易腐蚀性危险液体,以及用于制作液体爆炸物的主要液体组成成分,可以广泛应用于机场、车站、政府机构、体育场馆等场所。


      采用基于双能X射线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并结合数字化成像技术(Digital Radiography)作为辅助检查手段,使对液体的分辨更准确,检查更高效,并且能够适用于玻璃、塑料、金属、陶瓷等各种材料常见包装液体的检查。界面设计采用触摸屏技术,简洁、易用、美观的多媒体人机交互方式,使设备操作更加简单,更加人性化。追求先进的设计理念,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3. 部委/省市级奖励


◆ 放射性物质/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2009年荣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放射性物质/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采用高灵敏度伽马探测器、中子探测器以及特别设计的算法对行人、移动的车辆或行驶中的火车进行伽玛/中子监测,能够快速有效无损地实现对行人、车辆、火车及其装载货物的放射性检查,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可自动完成监测报警过程,以达到监测违禁核材料和其它放射性物质的目的。 


同方威视放射性物质/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在特殊核材料及其他放射性物质监测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可应用于海关、核物理实验室、核电站、核废料掩埋场所或贮藏库、医院、武器制造厂及其他需要监控放射性材料的场所。放置于场所的出入口处,监测系统可在完全不影响行人或车辆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快速有效地进行监测,并具有占地小、技术成熟、界面友好以及人性化操作等特点,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在低温、高温、大风、雨、雪等苛刻的环境条件下。截止到2008年底,同方威视放射性物质/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已销往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产品性能稳定,运行状态良好。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成为美国大港口计划放射性物质/特殊核材料监测系统的唯一指定中国供应商。2008年奥运期间,该设备作为奥运安保设备之一承担了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关键场所的安保工作,圆满完成了奥运安保工作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液体安全检查系统—2009年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威视LS1516BA型液体安全检查系统,作为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新一代液体安全检查设备,能够在不打开液体包装的条件下,自动识别易燃、易爆、易腐蚀性危险液体,以及用于制作液体爆炸物的有机溶剂成分,可以广泛应用于机场、车站、政府机构、体育场馆等场所。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500万元,占76%)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集装箱检查系统专业提供商之一,其研制的XT1080CT型旅客行李爆炸物自动探测系统,CX16580S旅客行李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和CX8380S旅客行李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均获得了我国民航安检设备使用许可。






  • 地址: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刘卿楼)
  • 邮编:100084
  • 电话:010-62785727
  • 邮箱:gwbgs@mail.tsinghua.edu.cn
Copyright © 2020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