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文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友工作 > 系友文库
永葆青春—何东昌(教师)

工程物理系建系五十年了。作为核工程技术核心的一批专业,几乎全部设置在清华大学这样多学科性的大学里,没有设置在二机部所属的学校里,这在当时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做法。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对这些专业的成长和清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学校已形成了核能和核技术应用的学科群,有了核研院这样的研究和生产性实体。这在国际上也是不多见的,十分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核科技的发展。但建系之初,师资、实验室、经费等都是十分缺乏的。除了十几位教师和干部外,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困难很多。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国,需要掌握核科学技术,1955年党中央、毛主席就做出了我们要掌握核武器的决策。办好工物系,这是党对我们最大的信任。


正因为国家的战略需要,困难再多,也要克服。不懂核科技,就请校外的专家来兼课和指导,就请兄弟支持,调入包括在国外留学的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高教部、北京市委和学校更是作为重点建设加以保证。当时生源的选拔素质是优异的。为了掌握核科学技术,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这都是长远起决定作用的有利因素。西方对我们采取封锁政策,苏联虽说答应过提供帮助,但在1960年他们撕毁了协议撤走了专家。为了克服对核科学知之甚少的困难,我们尽一切可能向国外,特别是向苏联学习,利用一切可以获得的资料。鉴于公布的俄文文献实际上以翻译美国的居多,因此这些专业在校内较早强调了掌握英语这个工具,但最重要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的实践。1958年在大跃进、人民公社等问题上的指导思想是有失误的。但当时“解放思想”的口号,只要注意在实事求是的原则基础上加以应用,却给我们一个难得的机遇。它有助于克服对核能科技的神秘感和畏难思想,以屏蔽实验反应堆为核心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上马了。工物系从化学馆四楼半层楼起家,1958年进入了一万二千平米的工程物理系馆,以后一部分专业并入了工程化学系,有的则在土木系、自动控制系成长起来。十几个专门方向都开展了科研工作。在国家、二机部等部门和学校的支持下,1960年各个专业和专门化都有了毕业生。用清华的口头语来说,教学初步“过了河”。1964年屏蔽试验堆投入了运行。不久,比苏联提供的沉淀法先进的、独立自主攻克的萃取法提取钚工艺又取得了成果。这样,核科技不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了。当然经验教训也告诉我们,发扬解放思想、自力更生的精神必须以实事求是作基础,与之结合起来,否则也会碰钉子的。


工物系的建立,是出于国家的需要,这种需要不只是一个科技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正因为此,从建系开始,学校就重视奠定好建系的政治思想基础。那就是一种团结起来,为人民、为祖国、为社会主义掌握核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为攀登科技高峰,不怕困难的精神。所以师生坚持了又红又专的方向。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一大批师生因而走上了艰苦的国防的岗位。


核科技是一种高科技,涉及的科技领域相当宽,所以在教学上强调了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工程方法的技术基础,即理与工的结合,几十年毕业生的实践证明了,这可以保证学生未来有较好的适应性。


五十年总的讲是成功的。当然也有失误。除了“文革”以外,突出的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教师中虽然没有划右派,但学生却没有保护好。1959年错误地反右倾错伤了几个好同志。当然,作为新的事业,有过失误不可怕,问题在于要善于学习。我们要把这些教训作为精神财富铭记在心。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环境有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实行了开放政策,我们有可能在更宽广的国际环境中来思考,如何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经验更好地办学。清华在核能核技术方面,包括工物系在内,在教学、科研、生产上,在研究生教育上,也登上了新的平台:集装箱检测装置成功,高温气冷核电、高放射性废物处理成功在望,核聚变、核医学工程上马等等。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对核能的大规模需求,核能与核技术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又一个核能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要把学校核能与核技术应用学科群的优势发挥出来。工物系要面向核又不局限于核,面向21世纪,要考虑到国际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将会更加激烈。在纪念建系五十年的时候,我们回顾过去主要是为了争取更加灿烂的明天。工物系要在全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中,继承理工结合、又红又专的光荣传统,总结经验和教训,与各有关单位团结协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不断登上新台阶,从而永葆自己的青春。


(2006.7)

  • 地址: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刘卿楼)
  • 邮编:100084
  • 电话:010-62785727
  • 邮箱:gwbgs@mail.tsinghua.edu.cn
Copyright © 2020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