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创新,工程物理系不仅战胜了困难,还打下了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再创辉煌。
第一,率先探索和实施定向生模式,多渠道、多层次办学,确保了为国防与国家核科技重点单位的人才培养和输送。先后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签订定向生培养协议,1996年起招收培养定向生。第二,2002年成立特种能源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了为中国核试验基地等重点单位联合培养与输送博士生的力度。第三,以工程物理系与核研院为主,联合热能、电机工程、水利、经管等院系,共同打造以培养能源领域领军人才为目标的能源实验班,2011年开始招生。第四,为加速安全检测技术及安全应急技术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分别于1997年、2005年成立了清华同方核技术公司(现同方威视技术股份公司)和北京辰安伟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先后建成密云安全检测产学研基地、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第五,继续完善系内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1996年起利用经济杠杆调控人员和办公用房等紧缺资源,提高了资源使用率。精简机构,撤销金工间、系资料室等机构,加强教学科研一线的力量。在学校统一部署下,1999年实行了岗位聘任,2016年实施新的人事制度改革与教师聘任制度。

1996年清华大学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签订定向生协议

2000年清华大学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签订定向生协议
核科学与技术本身与诸多科学前沿交叉,理工结合可以团结更多志同道合者,工程物理系明确了发展要基于核,面向核,但又不局限于核。1998年恢复并加强了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二级学科建设,2003年以来,先后自主增设了医学物理与工程、安全科学与技术、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二级学科。2004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安全科学与技术、近代物理、医学物理与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管理研究所。2004年开办工程硕士班,2011年创办能源实验班,同时,研究生培养纳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新时期,全系师生共同努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2003、2008、2013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均名列第一。2007年,工程物理系获得由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联合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建筑面积近两万平米的新系馆落成。2009年,《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及实验》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2010年,工程物理系主导建设的世界上岩石覆盖最深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2014年,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开始建设,暗物质探测实验取得重要物理结果。2003-2013年,共获得四项国家科技一等奖。2016年,危爆物品扫描探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得批准开始建设。

工程物理系部分科研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