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LHCb实验取得核物理前沿研究成果,工物系博士生连政辰在CERN的LHC研讨会上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5-09-19

工程物理系近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连政辰(导师:朱相雷副教授),9月16日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研讨会(LHC Seminar)上,代表LHCb实验组作了题为“通过70.9GeV下铅-氖和铅-氩碰撞中的流测量揭示氖-20核的形状”(Unveiling the shape of the Neon-20 nucleus via flow measurements in PbNe and PbAr collisions at 70.9 GeV)的学术报告。LHC Seminar是高能物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之一,旨在展示LHC实验的最新突破性进展,本次报告线上线下总计超过200人参加。

 

连政辰在LHC Seminar代表LHCb实验组作报告

连政辰同学目前正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在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佛罗伦萨分部(INFN Firenze)进行交流访问。本次报告的物理分析工作由LHCb清华组与INFN Firenze及CERN的合作者共同完成。研究团队利用LHCb实验组特有的SMOG2气体固定靶系统于2024年底采集的Run3数据,应用累积量(cumulant)方法分析了铅-氖(PbNe)和铅-氩(PbAr)碰撞中产生的带电粒子的各向异性集体流。

LHCb实验测量的铅-氖核和铅-氩核碰撞中带电粒子集体流之比(左图)与基于第一性原理核结构初态的流体力学理论预言(中图)的比较。右图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核结构理论预言的氖-20原子核的核子密度分布。


本次报告汇报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在对心碰撞中,PbNe碰撞产生的带电粒子的椭圆流(v2)比PbAr碰撞高出约40%,与基于第一性原理核结构初态的流体力学理论预言相符。这一结果首次在实验上直接揭示了基态氖-20原子核存在显著的形变结构,同时也有力地证实了在此类核碰撞中产生的热密介质展现出强烈的集体流体力学响应。与LHC其他实验组展示的轻核-轻核碰撞结果相比,该结果也显示出重核-轻核碰撞在轻核形状成像研究中的独特优势,为在前所未有的能量尺度上研究轻核的精细结构开辟了新途径,对核物理与天体物理领域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LHC Seminar链接:

 https://indico.cern.ch/event/1586852/

相关LHCb实验结果的会议报告:

https://cds.cern.ch/record/2942834

  • 地址: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刘卿楼)
  • 邮编:100084
  • 电话:010-62785727
  • 邮箱:gwbgs@mail.tsinghua.edu.cn
Copyright © 2020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All Right Reserved